工商联界别组
近年来,我市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培育入库等工作,推进民营创新发展。2018年,我市实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的双飞跃。共计有28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新增17家,它们已成为仪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但纵观全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我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比较薄弱,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较少;
二是我市多数民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困境;
三是我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较少,产学研融合体系不够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缺乏有效平台。
2018年12月29日,王炳松书记在市委十三届八次会议上讲话指出,政府层面要积极招引名所名院名中心、科技孵化器、高层次人才,持续强化研发投入,加快后潮研究院、瀚海激光产业研究院、科技综合体等载体建设。为此建议:
一是营造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氛围。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首先要解决民营企业思想问题,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我市应着眼于推动“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开展“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设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贡献奖”,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和民营科技创新人才,使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推动创新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二是整合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要在激发“多元化”创新主体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强校企、校地的科技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探索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围绕构建全域创新体系,引导具备条件和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参与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动力,全力打造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新型孵化基地;引导民营企业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高端技术、项目和人才。
三是打造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赞助、买断、提前介入科研院所试验项目、共建研究机制等模式,实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双轮驱动”。相关部门要切实发挥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政府以科技镇长团的资源,针对企业现状和发展,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协调机制”,探索“一条龙”式协同创新平台、院企对接平台、校企合作平台、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共享平台,为民营企业参与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四是激活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动能。民营企业既是实施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也是应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对于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的民营企业给予重奖,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热情。着眼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全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尊重民营企业家、尊重纳税人、尊重创新创业者的良好环境,有效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回复单位:经济建设
回复内容: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优化创业创业环境,完善科技创新载体,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有效的促进了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我市围绕营造发展环境、优化企业服务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体制改革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民营企业成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主力军。按照仪征市委二号文件要求,加强企业走访、调研和服务力度,建立了企业挂钩联系和定期走访制度,及时了解民营企业的技术需求,帮助民营企业绘制科技创新成长路线图。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2020年,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凤来仪精英人才创业周,组织“凤来仪”众创大赛决赛、汽车及零部件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沙龙、对接南京产业人才创新论坛等系列活动;市科技局组织27项创业项目参加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获得扬州赛区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自2018年以来,“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扬州赛区共决出一等奖六项,我市民营企业囊括了其中的四项;中兴派能、泽景电子被表彰为扬州市新兴科创名城建设先进集体,东升汽配董事长刘旭被表彰为扬州市新兴科创名城建设十大标兵,徐厚军、朱兴荣、潘学仁等企业家被表彰为扬州市新兴科创名城建设先进个人。二是壮大创新主体队伍。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增速集聚的“双轮驱动”计划,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促进汽车电子及精密配件、高端新材料、大数据及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加快项目产业化进程,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汽车零部件、化纤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实施科技型企业“小升高”计划,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建立了民营科技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省高企培育后备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组成的创新梯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7家,万家企业法人中有效高企数位列扬州各县区第二位。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充分运用汽车电子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凯仪产业发展基金、凤来仪人才新政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壮大我市民营科技企业规模,近年来全市累计引进国家特聘专家8名、省“双创团队”2个、“双创人才”37名、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创业创新领军人才79名、创业团队3个。三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民营企业集聚,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推进民营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质量和创新水平,先后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5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每年签订产学研协议60项以上,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完善华东理工、北京交大等四所高校技术转移分中心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的力量与资源,承接上海、南京等地科技和人才溢出资源转移,提高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科技金融合作,联合江苏银行、中国银行实施了苏科贷、高企贷项目,成功举办了高企贷金融直通车活动,为17家企业落实“高企贷”、“苏科贷”等科技贷款7440万元。四是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有效落实省科技创新40条、省科技改革30条、扬州市科技创新28条和省、市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科技创新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推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减免、创新券、苏科贷、高企贷等各类科技创新政策落地,充分释放政策的激励效应,激发企业家创新意识,推动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修改完善加快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高企培育、载体建设、项目申报、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力度,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别兑现2017年、2018年奖励资金159万元、246万元,计划兑现2019年奖励资金778万元。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认真消化吸收工商联关于推动我市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环境,争取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及时兑现各项奖励激励政策,不断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研发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汽车电子及精密配件、大数据及智能制造、高端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进一步加强双创载体建设,推进扬州市汽车轻量化底盘系统、先进电化学储能技术、活塞环耐磨减摩镀层三家扬州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培育项目建设,跟踪后潮研究院、瀚海激光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扬州新材料研究院等拟建项目建设进展,提升科技产业综合体建管用水平,加快打造特色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提供科技支撑。